“不任意的任意门”,浦东陆家嘴街道激发老旧社区发展动力
陆家嘴街道作为深度城市化地区,社区形态差异明显,二元结构特征突出,上世纪50-80年代的售后公房约占60%,房屋、人群逐步“老龄化”的现状与居民群众对“小康”生活的愿景之间,仍然存在一定差距。近年来,为积极践行“人民城市”发展理念,深化15分钟生活圈和“家门口”服务体系建设,陆家嘴街道以社区“需求”和“问题”为导向,在地区治理的精细化进程中主动作为,激发多元参与,支持老旧社区发展。
“老小区”遇到“新问题”
崂三居民区是20世纪50-80年代建成的职工住宅区,是陆家嘴最大的老旧居民区。小区目前共有住户2720户,共2420人。其中老年住户及租户人数占社区总人口数的85%。2018年以来,小区内积极“五违四必”环境综合整治,如何开展合理拆后重建对小区治理提出了新的挑战。
崂山四村58号旁的两栋违建被拆除后留下一块近200㎡的空地,地面不平整;一侧靠近乳山路,原有的单一进出方式人车不分离,人员出入存在安全隐患。
正值2019年垃圾分类新政施行伊始,街道高度重视,一开始希望崂山居民区党总支积极运用“三会”机制,组织居民以听证会形式共商在该区域新设固定垃圾厢房,将生活垃圾进行规范化堆放事宜。会上,小区居民表示对后续噪音、扬尘、防盗和维护问题存有疑虑,并有居民提议,拓宽小区乳山路主出入口,在58号破墙开一扇门,专供行人通行,做到人车分流。小区绿化覆盖较少,希望将空地建设成一个供休闲的小区花园。
居民真实需求的表达,为破题提供了新的思路。为了解决“钱从哪里来?设计师哪里找?谁来施工?后续如何管理”的问题,街道通过党建引领政社合作,专业力量叠加多方公益参与,进行了一系列创新探索。
街道委托陆家嘴社区公益基金会协助居民区开展调研,陆家嘴社区公益基金会以本项目为切入点,为之后的社区微更新项目设计了系列可拆分的“微更新”公益帮助环节,包括“微更新问诊室”、“资源潜望镜”、“施工帮帮团”等,并在本项目中,全程参与了小区公益资源挖掘、对接社区公益规建师及施工志愿者的招募。
华东师范大学设计专业的伍鹏晗老师作为公益规建师,为“不任意的任意门”项目做整体设计方案。从社区需求寻访、项目概念提出到推荐公益设计团队进行项目区块初步设计,最终形成了集自治参与、设计美感、绿化景观、社区人文兼具的社区门户和邻里自治花园——“不任意的任意门”公益“微更新”项目。
为了使好的项目设想成果顺利转化,崂三居民区党总支第一时间积极走访社区单位,寻求资金支持。陆家嘴社区基金会帮助对接多家企业和社会组织,如仁人家园、史丹利(中国)、蒙特利银行等提供赞助。线上,积极利用腾讯99公益日众筹平台,向社会募集资金,同步协助居民区发动居民自筹。这些爱心企业和个人,不仅提供资金捐助,很多后来成为了项目施工建设志愿者。“不任意的任意门”项目的实施,最终吸引近14万元的社会资金,成为2019年老小区改造的“网红”案例。
为了使项目设计更满足符合小区各年龄段的居民需求,公益设计方一开始就注重与居民的面对面沟通。项目实施前,居民区再次组织居民召开听证会,对“不任意的任意门”项目方案开展论证,居民对道路材质、桌椅摆放、绿植类型、健身设施、夜间照明等设计细节提出了许多有益建议,为设计师的专业设计注入了“草根”智慧。
为了使项目中的自治花园部分建成后续得到妥善维护,街道为崂三居民区提供了“自治金”支持,小区自己组织成立了一支由社区绿植爱好者、爱心志愿者、物业绿化养护人员组成的“金色守卫”自治团队,开展自治花园的长期维护管理。同时,崂三居民区党总支与周边单位崂山小学签订了共建协议,将自治花园作为崂山小学的科普基地,每周定期由小学生来参与“护花爱草”的科普活动。
“不任意的任意门”建成一个95平方米兼具生活美学及实用性的社区多功能区块,在物理空间上解决了居民出行不便和公共休闲空间匮乏的现实问题;在人文空间上培育了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热情;在小区面貌得到最大改善的同时,方便了2400余户居民的日常生活。
微更新,“点亮”了发展细节,美好了“小康”生活,展现了社区“温度”;未来,陆家嘴街道将不断探索共建共创、共治共享“新主张”,链接更多社会力量支持老旧小区发展,使原来的老旧角落化茧成蝶,成就一道道美丽的风景线。